目前在搜寻地震废墟幸存者主要方法,有人工搜寻、生命探测仪寻找、消防搜救犬搜寻。
其中,人工方法只能发现幸存者的大概位置而不能准确定位,生命探测仪则是需要靠人运作,动作反应缓慢,搜救面积小,容易报错。
而犬类的听觉是人的16倍,嗅觉是人的100万倍,动作敏捷,搜索面广,定位非常准确。搜救犬的应用,有效克服了碳氢化合物等探测仪器设备造价高、操作困难、易于损坏的弊端,大大提升了抢救生命的效率。特别是对一些被埋在深层、无力喊叫的幸存者,基本依靠搜救犬来发现。
孙良民的脚趾已经被石子扎得血肉模糊,连续搜索多日已经疲惫不堪,身边的另外几只搜救犬也是这个样子,但它们不会放弃,坚持与救援人员们一起奋斗在废墟上。
这场地震牵动了全国的心,军队在这个国度是不同与其它国家的,因为他们的称呼前面有人民两个字,在地震后不到10个小时,就有一万两千多名官兵用跑步的方式进入了灾区。
在地震的第三天,在这片广大的灾区上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了13万多人,来自各个兵种,这也是这个国家最大规模的非战争行动的大规模出兵行动。
这次地震,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还是自然环境因素,灾区海拔较高,公路大多都在江河边缘,沿江河而建。
地震发生后,很多路段被山体滑坡或泥石流掩埋,救援车辆无法通行,大型机械更是进不去,即使进去也施展不开。
即使使用空中运输,那也是险境重重的,飞行员们在飞行准备时都会互相提醒:要看准,我们只有一次降落机会!
地震后余震不断,山体随着余震随时垮塌,大雨夹带着泥石流,在修复交通的时候会格外费时费力。
有的县城震后好几天一直与外界隔绝。虽然部队始终在徒步前行,几乎完全不眠不休,但毕竟影响救援速度和效率。
救援队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,对他们的要求是反应迅速、机动性高、突击力强。
地震救援是依据科学实施的过程,绝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,几个人冲上去就搬石块,然后从废墟里往出拉人。
真正的救援队,救援前一定要有科学的方案。在发现了幸存者后,专业技术人员先要观察现场废墟的结构情况,进行评估,制定对幸存者伤害程度最小、对救援队员自我保护最好的方案;医疗救护人员也几乎同时跟进,确定伤员受伤位置,为伤员建立静脉通道,为他补液,以防止在猛然救出后,经受长期重压又没有进食进水的伤员造成的酸碱失衡,引起的代谢紊乱而猝然死亡。然后,才是真正涉及到如何搬动砖头瓦块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